返回首页
请认准中职网唯一官网(www.mssi.ac.cn)

当前位置:中职网>> 新闻中心>> 教育动态

勿以“逆向考研”人数评价大学研招吸引力

[编辑:中职网] [浏览次数: ] [来源: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]

据报道,日前,“双非”高校武汉科技大学公布数据显示,学校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中,来自“双一流”高校的有159人,占比5%。其中,来自211、985高校且第一志愿报考的新生分别有38人、8人;985高校包括同济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武汉大学、重庆大学、中山大学等。“双非”高校能吸引“双一流”高校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,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,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学校研究生招生的吸引力。但是,高校不应把招收多少(比例)的名校毕业生作为研究生招生的业绩、指标。所有高校都应努力推进破除唯学历、唯名校评价机制,形成不看重学历而看重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。近来,“双一流”高校本科毕业生报考非一流大学、非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读研这一“逆向考研”现象,引发舆论关注。 “逆向考研”这一说法暗含把高校分三六九等的意思,认为从“双非”普通高校到“双一流”高校是“正向”,而从“双一流”高校到“双非”普通高校则属“逆向”。这给选择“逆向考研”的学生很大的压力,似乎是不追求上进,或者是考不上“双一流”高校读研,才选择“逆向考研”。好在不少选择“逆向考研”的学生,往往能够看淡学校身份,并根据自己的学业规划,理性选择学校、专业。也就是说,“逆向考研”的学生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,推进社会转变对学历、名校的看法。从“双一流”高校本科毕业,选择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读研,属于正常现象。从学校办学角度看,“双一流”本来就不是学校的身份标签,我国有关部门也反复强调“双一流”是建设名单,而非建成名单,因此,所有高校是平等竞争的,普通院校的学科、专业并不比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的同类学科、专业差,甚至更具特色,就业前景更好。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,给大学贴身份标签,不仅会加剧唯学历、唯名校评价导向,还影响学校之间平等竞争。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就抱怨,不管怎么努力办学,似乎都无法突破身份局限,于是主动“迎合”这一评价体系。不仅努力“跻身”有关建设计划外,还采用一系列与名校相关的指标来体现办学业绩,比如把本科毕业生名校考研率(考研被名校录取的数量、比例)作为学校本科教学成就,或是用名校毕业生录取率作为招生业绩。高校应该对影响自身办学的唯名校评价具备警惕意识,特别是在当前,勿以“逆向考研”人数评价研招吸引力。不论是以本校学生的“名校考研率”评价本科办学,还是以本校录取名校毕业生的数量和比例来评价研究生招生吸引力,从长远来看,都会对本校的招生工作造成负面影响。越是强调名校身份,就越与教育改革方向背道而驰。因此,必须淡化“逆向考研”这一概念,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、兴趣,不依据学校身份,而是根据学科、专业的质量、特色自主选择报考研究生。为治理唯学历、唯名校等教育评价顽疾,所有高校都应该有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实际行动,不要再把名校考研率、名校毕业生录取率作为评价指标,而是要构建重视学生能力、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,引导学生以提升能力而不是提升学历进行个人学业发展规划。

网站标题: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网(官网)|中职网
指导单位:全国中等专业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服务中心
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编号:豫ICP备2023011582号
办公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康平路79号(郑东商业中心)C区2号楼16层1612室 邮政编码:476800
版权所有: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网 中职网官网 www.mssi.ac.cn
Copyright@1996-2023 www.mssi.ac.cn,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