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页
请认准中职网唯一官网(www.mssi.ac.cn)

当前位置:中职网>> 新闻中心>> 地区资讯>> 安徽

今日入伏!安徽还未“出梅”,“蒸煮模式”仍将持续

[编辑:adminroot] [浏览次数: ] [来源:未知]

最近,多地遭遇极端高温天气,不少人直呼“热度爆表堪比三伏”。

这样的热度还在持续,今天(7月11日)我国正式入伏,这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了。

不过,高温不代表安徽正式出梅。

刚刚安徽省气象台预报,未来4天安徽省多高温天气。11日至13日安徽省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5℃左右,部分地区36~38℃;14日大别山区局部和江南的最高气温仍在35℃以上。

梅雨季的闷热感始终挥之不去,很多小伙伴们都想问,安徽什么时候出梅呢?

据安徽省气候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,安徽淮河以南平均入梅时间为6月15日,出梅为7月12日,梅期长27天(其中沿江江南平均入梅日为6月15日,出梅日为7月10日,梅期长25天;江淮之间入梅日为6月21日,出梅日为7月12日,梅期长21天)。淮河以南入梅最早是1995年5月24日,最晚的是1982年7月9日;出梅最早是1971年和1988年,均为6月23日,最晚是1998年8月4日。

据安徽省气象台预报,未来几天,安徽省还有明显降雨天气。

11日至13日沿淮淮北有明显降水,并伴有短时强降水和局地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。11日至12日宿州、亳州、淮北等地有中到大雨,局部暴雨;13日沿淮淮北部分地区有大雨,局部暴雨。

受冷空气影响,14日至16日白天主雨带逐渐南压。15日至16日白天江淮之间南部和江南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,局部暴雨。16日夜里至17日江北还有一次降水过程。18日后安徽省多午后雷阵雨。

 瞧瞧“梅姑娘”的日程表,看来还要在安徽多做停留。

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,防暑降温成为重中之重,网络上各种养生方法层出不穷,但并非适合所有人,以下这些误区要避开:

误区一:三伏贴包治百病

三伏贴是中医“冬病夏治”中很重要的外治疗法之一,主要适用于治疗肺部、骨关节等方面疾病以及适用于免疫力低下、易患感冒、虚寒型体质等人群。但孕妇、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、湿热体质和皮肤严重过敏的人群都不适合用三伏贴治疗。另外,贴三伏贴需到正规医院,在医生的指导下,根据个人体质和病症进行用药。

误区二:绿豆汤喝越多越解暑

绿豆是寒性食物,具有清热利湿、凉血解毒的功效,三伏天,冰凉的绿豆汤成为不少人喜爱的消暑佳品。但大量饮用绿豆汤容易伤脾胃,尤其是四肢冰凉、易腹胀腹泻人群都不宜多喝。

误区三:防暑不怕凉

喝冷饮、吃冰镇西瓜、洗冷水澡……炎炎夏日,不少人贪凉,但过度贪凉容易损害机体功能。比如,外出大汗归来,毛孔正处于张开散热的状态,在空调冷气或凉水的冲击下,毛孔会迅速闭合,导致体内热量无法散发,甚至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突然收缩,导致供血不足。而大量饮用冷饮,也会加重肠胃负担,引发身体不适。

误区四:伏天就要“以热制热”

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,有些人喜欢“以热制热”,通过促进身体排汗来达到消暑目的。体质虚弱畏寒、腰背和手脚易发凉、免疫力较低的这类人群,适合在三伏天用热水泡脚、喝姜枣茶、喝羊汤、晒后背、贴三伏贴等“热养法”让身体热起来。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“以热制热”,内热体质人群如果采用“热养法”可能会导致上火,易出汗人群则可能因出汗过多引起心慌等不适症状。

误区五:最热时锻炼可提高耐热力

“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。”很多热爱健身的人群即使烈日炎炎也依然坚持锻炼,以提高身体耐热力,但大汗淋漓会损耗体力和津液,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更要避免在户外过度运动,以防出汗过多导致血液黏稠而引发的心梗、脑梗等疾病。即使年轻人也需避开最热时段户外锻炼,以免中暑。

未来一段时间,我们都将处于“热热热”的感觉中,希望大家都掌握科学的养生知识,科学防暑不“踩雷”,健康度过三伏天。

原标题:今日入伏!安徽还未“出梅”,“蒸煮模式”仍将持续

编辑:俞文

责编:张沛

审核:王成

网站标题: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网(官网)|中职网
指导单位:全国中等专业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服务中心
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编号:豫ICP备2023011582号
办公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康平路79号(郑东商业中心)C区2号楼16层1612室 邮政编码:476800
版权所有: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网 中职网官网 www.mssi.ac.cn
Copyright@1996-2023 www.mssi.ac.cn, All Rights Reserved